在濟南市長清區(qū)張夏街道有座村莊,名叫陸家莊。村莊東倚三唐山(俗稱陸秀山)西麓而建,是座名副其實的山村。2020年,在三唐山的崖壁上,“重新發(fā)現(xiàn)”了道教摩崖畫像一幅。摩崖畫像面西,整體在崖壁上開方框,高2.75米,寬2.35米??騼?nèi)上部南北鐫有兩個半身像,下部為祥云浮襯,塑造的是兩個羽化登仙人物的形象。畫像北側崖壁有一個面南的巖洞,其西側崖壁上有題記“三仁來游以誌”,旁邊題名漫漶不清。再往西,崖壁上還有一處人名題刻。
畫像的南側,就是東西向的通天峪。
“巖川醉仙神”是什么意思?
(相關資料圖)
北邊畫像頭部南側,刻有“巖(嵓)川醉仙神”五字,含義獨特,需要嚴密考證。所謂“巖川”,濟南文史學者朋星認為,“巖川大概是‘巖居川觀’(語出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讓賢者而授之,退而巖居川觀。)的簡略說法,指隱居山中、閑觀河流,此處用以指逍遙山川的道士”??催@幅畫像四周山勢地形,畫像雕刻于三唐山巨巖上,北有可居之巖洞,西南面臨古中川水(今俗稱北大沙河),既可巖居,又可觀川,頗吻合“巖川”二字之意。
所謂“醉仙神”,道教神仙中有“醉仙譚峭”一說。譚峭年輕時仰慕三茅真君,“茅君昔為人子,亦辭父學仙,今峭慕之,冀其有益于父母”,遂立志修道,并曾游歷泰山,到達過長清一帶。故這里的“醉仙神”有可能與譚峭、三茅真君等道教神明有關。
所謂的被“重新發(fā)現(xiàn)”,因為舊志上對此處畫像曾有過記載。民國版《長清縣志》中記錄:“三臺(唐)山,山茌區(qū)陸家莊東山,相傳有二仙人當宋元祐二年飲酒物化于此,至今遺跡猶存?!逼渲校杰菁撮L清舊縣名,縣治在今畫像所在的張夏街道。由縣志的記載,推測“嵓川醉仙神”其實就是當年兩個在此飲酒后“羽化”的人物。
“三茅真君”是什么神仙?
畫像南側石壁上鐫有“大宋元祐二年十月初三日,齊州章丘縣記居民劉洞玄”大字。造像框外下部還有一個開框,鐫“立東魯三唐山茗記”八個大字。
“元祐二年”,即1087年,與民國版《長清縣志》記載時間吻合?!褒R州”,相當于今日濟南?!罢虑鹂h記居民”,意為落戶在章丘,很可能原本不是章丘縣人?!皠⒍葱?,應當是一個道教的信士?!皷|魯”,指魯?shù)?,相當于今日山東省?!败蓖ā磅ぁ?,大醉的樣子。上述文字比較好理解,只有“十月初三日”這句背后有故事。
原來,三茅真君指漢代茅盈、茅固、茅衷三兄弟,他們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師,成仙后分掌“司命”“定祿”“保命”職責。據(jù)說,大哥茅盈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(前145)十月初三,所以十月初三日被道教看作是大茅真君的圣誕。漢宣帝元康二年(前64),茅盈中晝飛升成仙,萬姓瞻睹。茅盈飛升后,茅固、茅衷棄官還家,在東山山洞中跟茅盈學道。茅盈授以延年不死之法,最終茅固、茅衷也飛升成仙。
巧合的是,前文提到的三唐山就是陸家莊東側的東山,而且摩崖畫像北側也有一山洞。附近一位村民說,南側東西向的通天峪頂端,以前曾有一尊“神仙”造像,上面也有字。他小時候在此放羊,經(jīng)??吹剑皇遣徽J識上面的字??上У氖?,前幾年不知何故,被人砸碎運走了。如果村民所言不虛,可推測通天峪上方的造像是三茅真君中的大哥——茅盈,而下方的這兩尊畫像是茅固和茅衷。整個造像由劉洞玄主持開鑿,反映的是茅盈在東山上給茅固、茅衷傳授法術,最終茅固、茅衷得道成仙的故事。
“王巖叟”是什么人?
在劉洞玄題記的南側下方,還有三行豎排小字。最下方一行是“杜志宮命工刻”。中間一行難讀,似是人名。上方一行也漫漶難以識讀,但搞清一個可以讀出姓名的關鍵人物“王巖叟”后,即可全文通讀,乃是“承議郎直集賢院權知齊州軍州事王巖叟”。
王巖叟,臨清人,嘉祐四年(1059)鄉(xiāng)舉、省試、廷對皆第一,連中三元。入仕后,成為“元祐黨爭”中的一個重要人物。元祐二年(1087),王巖叟因黨爭除起居舍人之職,因堅乞外補,以直集賢院外放權知齊州。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四百一零中載,元祐二年六月“王巖叟出知齊州,實錄于六月八日……呂大防政目:巖叟知齊州在二十八日”。元祐三年,王巖叟離開齊州,回京復為起居舍人?!独m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四百十三稱,元祐三年八月“承議郎、直集賢院、知齊州王巖叟為起居舍人”。由此可知,即王巖叟擔任齊州知州的時間是元祐二年六月至元祐三年八月,約1年多。
宋代官職,名目繁多,虛實結合,難以分辨高低,但一般是由官、職、差遣三部分組成,最重要的則是差遣,也就是具體負責什么事。在摩崖題刻的“承議郎直集賢院權知齊州軍州事王巖叟”這行話里,王巖叟的“本官”或者說“寄祿官”品級很低,只是一個從七品的“承議郎”。“直集賢院”,則是他的職級,一般加授外官,遂兼為貼職?!皺嘀R州軍州事”,則是王巖叟的實際差遣。其中,“權”表示“知州”當時并不是一個正式職務,只是代理?!爸保垂芾??!败娭菔隆?,即代表統(tǒng)管軍政、民政。事實上,此時王巖叟正式的職級是比從七品的“承議郎”高得多的“三品”官員?!独m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四百二十九中稱,元祐四年六月“承議郎、直集賢院、起居舍人王巖叟權吏部侍郎,仍賜三品服”。
那么,一個三品大員、封疆大吏,為何在齊州長清縣給一幅道教摩崖畫像題名呢?原來當時的皇帝宋哲宗趙煦篤信道教,而且特別崇信茅山派道士。茅山派道士追溯祖師,掛靠了前文所說的“三茅真君”。王巖叟入仕以后一直是皇帝身邊的近臣,所以對三茅真君自然十分了解,加上長清是東京開封至齊州的必經(jīng)之地,所以題名于此,也就順理成章了。
畫像是誰還有兩種可能
其實,這幅畫像反映的內(nèi)容還有一種可能,如果像民國版《長清縣志》中所記,事情也許是非常簡單的,就是傳說這里有兩個人飲酒成仙,故作像崖上,以示紀念。這兩個人,按照旁邊題記所示,北邊的一個叫巖川醉仙神,南邊的一個叫劉洞玄。
再有一種可能就如本文前面敘述的,則是三茅真君中的茅固、茅衷像。元祐二年(1870),由劉洞玄等人資助,稟告齊州知州王巖叟得到支持后,派杜志宮負責此事,在這里雕刻了畫像,模擬重現(xiàn)了一個三茅真君得道升仙的實境。 (天橋區(qū)政協(xié)供稿 作者:陳明超)
標簽: 三茅真君 起居舍人 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